土木工程专业主要从事地上、地下、水中的各类工程设施的建造,包含数字智能建造技术的应用、BIM建筑信息技术、建筑集成技术、建筑一体化智能管理、建筑新材料及新设备等;
从事的领域包括房屋建筑工程、公路与城市道路工程、铁道工程、桥梁工程、遂道工程、机场工程、地下工程、给水排水工程、港口码头工程等。
土木工程是一个平凡而伟大的专业。平凡的它是我们身边的每一堵墙、每一条路、每一扇窗;伟大的它规划、绘制并连通着我们的每一个村镇、每一座城市,最终形成我们这个伟大的国家。
土木工程是一个永恒的专业,将伴随着人类的进步走向更加的辉煌。
本专业主要面向粤港澳地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家国情怀、健康人格、国际视野、工匠精神,与社会需求契合度高,深受行业和企业欢迎,掌握数智建筑新技术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培养的学生能掌握土木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具备较强的工程结构分析、施工技术与管理、工程经济分析、数字智能建造技术、集成建筑技术、BIM三维建筑技术综合能力。
能在土木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工程管理、新技术研究与应用及工程监理等领域,从事结构设计师、工程施工工程师、工程管理工程师及工程监理师等岗位的工作。
工程知识能力
能够将自然科学、专业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土木工程的复杂工程问题,
问题分析能力
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原理研究分析土木工程专业的复杂工程问题。
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力
能够设计(开发)满足土木工程特定需求的体系、结 构、构件(节点)或施工方案,在提出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时具有创新意识。
研究能力
能够采用科学方法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并应用于工程实践。
使用现代工具能力
能够针对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
工程与社会能力
能够基于土木工程相关背景知识和标准,评价土木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和运行的方案,以及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
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土木工程专业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职业规范能力
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履行责任。
个人和团队能力
在解决土木工程专业的复杂工程问题时,能够在多学科组成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沟通能力
能够就土木工程专业的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 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项目管理能力
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终身学习能力
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三个绿色生态
1、政府搭台、一流助力、平台融合打造轻钢集成装配式建筑学科绿色生态。
政府搭台:广东省教育厅和粤港澳大湾区领导小组共同批准成立了“粤港澳大湾区装配式建筑技术培训中心”,广州市政府规划局、住建局将其作为重点项目,写入政府红头文件发布。
一流助力:
(1)与同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重庆大学全国双一流高校深度合作,助力广东白云学院学科专业打造“轻钢集成建筑”学科专业建设。
(2)与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北京构力科技有限公司、深圳金鑫録建股份有限公司、大雁(杭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多个国家一流企业深度合作开展学科建设。
平台融合:我们将已经成立的“同济大学国家土建结构预制装配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州轻钢集成建筑研究院”、“广东省薄壁轻钢结构装配式建筑工程技术开发中心”、“粤港澳大湾区装配式建筑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广东白云装配式建筑产业学院”“土木工程重点学科”“土木工程广东省特色专业” “土木工程广东省一流专业建设点”“广东省建筑工业化应用科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基地”“广东省装配式建筑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装配式建筑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0个平台融合为一个核心坚实、边界清晰的大平台。
2、建设建筑专业集群绿色生态
建筑工程学院的建筑专业集群共有6个专业,我们将数字建造和绿色建筑作为建筑专业集群的核心技术,使得土木工程在建筑专业集群中能够更快、更好的发展。
3、土木工程专业课程知识链绿色生态
随着建筑学科及专业集群的快速发展,新的知识和技能在各个专业知识中快速的融合和交叉,为了改变一些专业课程的知识重复、表述矛盾、前后不承接、新知识更迭慢、课时浪费,我们建立了建筑专业课程知识链绿色生态。
建筑专业集群课程链:土木工程、室内设计、工程造价、工程管理、风景园林、城乡规划、建筑学
专业平台课程:1.房屋建筑学;2.装配式建筑;3.建筑设计;4.建筑结构;5.建筑施工技术;6.工程项目管理;7.工程造价;8.园林设计与规划;9.建筑设备;10.建筑材料;11.绿色建筑;12.建筑信息模型BIM
数字智能化建筑技术课程:1.BIMbase应用技术;2.绿色建筑数字化设计与评价技术;3.数拟态装配式建 筑技术;4.小华认知建筑机器人技术;5.建筑数字化施工及安全;6.轻钢结构数字化设计技术
专业课程知识链包括:学科知识链、专业知识链、产业知识链、工具链、方法链,比如建筑领域的CAD技术、BIM技术、装配式建筑、绿色建筑就是建筑专业集群中的课程知识链。
三个一流
1、一流学科建设
(1)以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建设为重点,建立轻钢集成建筑学科方向,将轻钢集成建筑与其他建筑结构进行交叉、融合和渗透,建设成为全国轻钢集成建筑的标杆为目标。
(2)基地建设,以9个国家和省级平台融合的大平台为基地,组建轻钢集成建筑研究中心、与企业共用实验检验中心、资料中心、国内外集成建筑学术交流中心。
(3)学术成果建设,实现立体的多极多样的学术成果,为行业企业服务,形成的高水平成果包括:标准.图集.规划教材.科研成果.专利.论文.获奖.研究报告.专著.高端论坛.成果获奖等。
(4)学科队伍建设,建立建筑专业集群高校教师、企业工程师、白云学生组建的6个学科团队。培养6位学术带头人,12位学科骨干。
(5)建构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在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科产教融合等方面做出了特色。
专业建设的内容
A师资队伍建设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是提 高学科建设水平的关键。 要引进、培养和选拔优秀 师资,加强教师培训和学术交流,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B科研创新能力
提升科研创新能力是学科建设的核心动力。要鼓励 教师积极参与科研项目, 提高学院的科研水平;加强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与合作,共享科研资源。
C产学研结合
注重产学研结合有助于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要与企业、研究机构紧密合作,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践机会。
D教育教学改革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要以审核评估为契机,不断 完善教育教学体系;关注学生发展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2、 一流技术
(1)研究5个轻钢集成建筑方面的应用技术:① 轻钢集成海洋建筑,② 粤港澳大湾区轻钢企业平台,③ 建筑认知机器人在轻钢集成筑中的应用,④ 纳米硅基板新材料,⑤ 轻钢集成异形柱结构建筑。
(2)研究3个建筑数智方面的应用技术:① BIM和轻钢集成建筑的应用技术,② BIM数字化智能设计平台,③ 轻钢集成建筑数字化建造技术。
(3)研究5个数字教学方面的教学成果:① 出版5本数字教材 ② 轻钢集成建筑的数字设计软件,③ 小华机器人在教学中的数字应用,④ 裸眼数字虚拟仿真教学技术,⑤ 数孪拟态装配式建筑实训平台。
3、一流服务
(1)为学生服务
建立专业新技术知识链,打好学生的学术根基,掌握数智建筑技术,提高创新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在建筑行业技术竞争力;组建6个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学术创新团队,每年开展12次专题学术讲座,开展产学研交流、学生学术培养、科研能力培养等系列学术活动。
免费开展6个一流建筑行业应用技术的“装配式应用工程师证书”的考证工作,将这6个应用技术的知识与课程教学紧密结合,让建筑工程学院每位学生都能够拿到一个“装配式应用工程师证书”。
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级、省、市各种级别的竞赛,通过竞赛提高学生的学科知识技能。
(2)为行业企业服务
通过“中心-轻钢集成研究院”“薄壁轻钢装配式建筑工程技术开发中心”“粤港澳大湾区装配式建筑技术培训中心”为企业开展技术人员培训;
开展技术服务,技术服务内容为:BIM技术、BIMbas技术、认知机器人技术、数孪拟态技术、装配式建筑技术、轻钢集成建筑技术、智慧工地技术、建筑免支撑结构技术、数字智能设计技术、3D打印技术。
开展技术合作,合作内容为:海洋建筑、好房子岭南农房建筑、纳米硅基墙板技术、智控建造-精益管理系统、轻钢集成建筑新结构。
合作技术开发,开发的内容为:轻钢集成海洋种植工厂、轻钢集成高耐候材料、PC轻钢集成交叉体系、轻钢集成多层蔬菜工厂、重轻钢集成新农村建筑。
专业核心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内容在土木工程基础知识中融入了建筑现代数智技术,主要的核心课程为:
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工程测量、土木工程材料、土力学与地基基础、混凝土结构原理、钢结构原理与设计、装配式建筑、建筑BIM技术基础、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与组织、建设工程监理与法规。
实践性教学
实践性教学包括校内课堂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校内第二课堂建筑新技术实践环节和企业实践教学环节
1、校内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土木工程测量实习、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设计、土木工程施工课程设计、建筑结构综合设计、建筑信息BIM技术设计等。
2、校内第二课堂建筑新技术实践环节:由技术项目组组织开展,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主要内容包括:建筑认知机器人、BIMbase三维模型、建筑数字施工、绿色建筑、建筑装配式施工、建筑数孪拟态技术、轻钢集成建筑技术、建筑免支撑技术。
3、企业实践教学项目:在线自主学习拓展模块课、职业品德教育、区域、行业、企业调研(3选1)、专业(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
1、建设有10个教学科研平台
10个平台融合构建了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备齐全、教学环境优越的教学条件。10个教学科研平台如下:
同济大学国家土建结构预制装配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州轻钢集成建筑研究院
广东省薄壁轻钢结构装配式建筑工程技术开发中心
粤港澳大湾区装配式建筑技术培训中心
广东白云装配式建筑产业学院
土木工程重点学科建设点
土木工程广东省特色专业点
土木工程广东省一流专业建设点
广东省建筑工业化应用科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基地
广东省装配式建筑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
教育部虚拟仿真教学基地
2、建设有专业的实验室
虚拟仿真教学实验室,建筑结构实验室、建筑材料实验室、3D打印实验室、绿色建筑实验室、BIM建筑新技术实验室,测量实验室,轻钢集成结构实验室、建筑认知机器人实验室,10个智慧教室。
土木工程专业实行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拥有52个校外专业实习基地,其中有3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习基地,30个校企协同育人示范基地。
本专业毕业生可以在建筑公司、设计院、研究所、物业管理公司、地产公司、政府行政部门、学校等单位的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工程管理、新技术研究与应用及工程监理等领域,从事结构设计师、工程施工工程师、工程管理工程师及工程监理师等岗位的工作。
学生可根据自身规划继续深造-考研究生或出国留学深造,报考公务员、报考国家注册建造师、BIM工程师、国家注册造价师等10余种专业证书。每年的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0%以上。
已形成了教授和博士为核心的师资团队,现有专业教师35人,90%的教师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82%的教师具有双师素质,61%的教师具有国家注册师执业资格;教师在国内外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达20多人次。这些教师将在学生的学术生涯中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专业知识,传授最新的理论及实践知识。
拥有一批掌握最新数字智能建造理论和应用技术的教师团队,为学生提供一个敢为人先、充满创新的学习成长环境。让学生在一定的新技术和国际视野下,放飞创新意识,锻炼工匠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行业企业欢迎的高素质综合性创新型人才。